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谈论海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时,我们在讲什么?

智渔 智渔
2024-08-29


11月20-22日,腾讯召开“2022AND服务创新大会”,邀请公益机构、科学界及公益领域媒体人、技术志愿者等共同分享互联网技术与服务设计如何惠及更多弱势小众领域、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会上,智渔科学总监郑锐强博士做了《本土NGO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与互联网公益中的探索》的分享。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面临的挑战谈起,向大家介绍了这两年智渔正在推动的爱海豚公益计划(iDOLPHIN),以及对互联网公益的理解与思考。本文是对这次分享内容的整理,希望这些行动案例与思考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以及作为不同身份的你,可以如何参与到生物多样性治理中。



跃出海面的中华白海豚,可能就像电影《白日梦想家》里面Sean说的一样:“ 美好的事物不要轻易惊扰”,而选择“留在了那一刻”。


这一张照片中的物种,是我服务了13年的对象,很可惜这张照片今年没有入选野生生物影像的决赛,但是不妨碍它在我心目中最美的存在——这是中华白海豚,也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这个物种背后的故事,关于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本土NGO实践,以及互联网技术公益背后的故事。



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及其挑战



















相信大家在过去的一年都听过COP15——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该会议第一阶段在昆明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2022年也是国际手工渔业和水产养殖年(IYAFA 2022)。另外,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里提出了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这是生态文明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与社会背景。


但是相信大家也跟我一样,提到生物多样性,首先想到的是陆地生物,很少有海洋生物,或者局限在一些明星物种,比如海豚或者是其他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背后不仅因为海洋生物在空间上跟我们存在距离,因此,我更想聊一聊物种种群数量背后的问题——物种的灭绝风险与种群数量歧视



我们经常说物以稀为贵,但在物种保护中并不如此。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越少,对应的保护投入越少,此时我们研究的兴趣就会变淡,对应的保护措施就会缺乏,保护措施的缺乏会让整个种群或物种的灭绝风险变得更高,进一步种群数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指出中华白海豚为易危物种,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全世界最大的珠江口种群以每年2.5%的速度在减少,而数量更少的小种群可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比如粤东种群在过去10年减少了38%,钦州种群过去5年减少了35%。而我们不同的保护人群/保护主体在数量意识上也存在差异。


我们提倡多元参与和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体系,但目前以研究、管理为主导的保护方式,在开放的海洋生态系统里是有局限性的,反映在保护行动上是不连续的,而政府倡导的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和共同治理都需要不同的保护主体参与其中,尤其是社区及社会机构。


此外,最大的问题——数据壁垒。目前整个保护措施的缺乏,保护行动的不连续,都跟物种缺乏透明度有着必然的联系。数据壁垒也制约着我们做科学研究、公共参与及保护决策的制定。另外,公民科学,尤其本土生态知识、口述史都是科学数据重要的补充方式。


我是一个潮汕人,这是我故乡的海豚,可以看到背后漂亮的南澳大桥。如果告诉你整个粤东种群只有13头中华白海豚,在未来10-20年期间它们可能会彻底灭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作为一个曾经做了十几年研究的科学人员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工作能不能解决现在物种的问题,答案是太难了。2020年我开始在NGO工作,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以另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打破小种群背后的恶性循环,解决种群数量歧视的问题呢?我发现有很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针对种群数量少及社会关注度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开发数字应用,从而提高不同的人群对这些本土物种及其背后数量的意识,以及应对灭绝风险的问题。


针对社会关注度低导致的保护投入少的问题,我们可以探索(针对)这些不同的个体,它们所在的种群,还有对应的公益保护地,设计公益产品实现可持续的融资,让这些参与到其中的行动者继续往前走。


针对研究与保护的问题,我们可以围绕数据技术和伙伴关系建立一个保护的行动网络,并且在数据安全及版权保护基础上,打破数据壁垒,让更多人围绕其中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从而,进一步在保护措施方面,以科学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字管理(系统),同时基于多元参与和生态区评估,建立一个适应性管理框架。




iDOLPHIN的NGO探索之路



















下面我们来讲讲NGO能做什么?NGO最大的角色是社会解决方案的探索者与协作者。在过去2年的探索里面,我们沿用了一样的方式。“爱海豚公益计划”(iDOLPHIN)一开始是一个实验室里面的小种群灭绝研究,通过2021-2022年的尝试,我们将人工智能的模块移植到互联网,通过腾讯云和对应的微信小程序开发相对应的公民科学工具——我们尝试建立了iDOLPHIN。


我们通过公益理念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从而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背后的种群数量歧视以及数据壁垒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服务于整个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过程里不同的保护主体,包括研究机构、管理机构、普通公众以及社会机构。我们希望以多元参与的保护行动协助这些人更好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跟高校不同的是,我们要服务的是不同的保护人群。



我们怎么通过数字应用服务不同的保护主体,比如渔民、研究人员、政府管理人员呢?他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用现在所有人都会用的手机建立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将数据从实验室的桌面端结合腾讯云及互联网机制,移植到微信端小程序,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些数据在哪里。


我们建立了几个很简单的工具,比如影像博物馆——可以面向家庭教育;公民科学工具——可以面向科学家及社会组织。通过照片识别——我们根据背鳍认出某一个海豚,以及背后的海洋搁浅网络,还有当地渔民的生态知识,建立不同的公民科学工具。


针对这些数据在研究以及管理机构上的应用,我们也进一步开发了网页端,让这些数据更精准。结合自身需求场景做一些细化,我们也开发了对应的网页端模块,包括通过数据可视化、数据浏览、数据研究以及公共参与,还有保护拓展的不同模块,更精准、更具体地服务于不同的保护主体。


这是我们iDOLPHIN的网页,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看到白海豚分布在哪里,这仅限于我们过去2年所做的数据处理。可以看到这里有5个不同的种群,我们可以通过工具对具体的某个种群进行可视化。我们可以看到过去这几年共发现了多少头个体,平均每年有多少头个体、会被看到多少次?我们通过这些选项,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每个种群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了解具体种群中每个个体大概的分布,它的栖息地在哪里/什么样。比如A0001在哪里被发现过?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背鳍,就像我们的人脸一样,左边的、右边的,长的什么样子,它跟谁在一起,哪个人曾看到过它,它是什么性别。我们建立点对点的分享方式,一个人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生命长什么样子,对应的详细信息,建立对个体的完整档案



图源:更多内容,请移步iDOLPHIN官网(https://www.idolphin.org.cn):在iDOLPHIN数字应用中,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浏览了解相关的个体信息


此外,我们也尝试做公众传播的服务。我们通过不同公益机构分享彼此的核心影像与传播内容,以物种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让更多的参与者进行内容的协同创作与贡献,我把这称为去中心化的方式。在2022年的4月,我们完成了小程序的开发,结合中华白海豚儿童科普书的创作,我们跟20家不同的公益机构进行了“爱海豚”公益活动月的活动推广。我们服务了2591个用户,174个家庭参与了线上答题。



放在我们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些数据其实很单薄,毕竟海洋生物多样性离我们太远了。而且(其实)iDOLPHIN跟其他的NGO一样,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但恰恰在生态文明的主题下也充满了机遇。NGO在社会决策方面存在角色定位以及社会认可上的问题,急需在这方面进行提升,但因为NGO具有补充政府跟市场缺失的社会功能,即我们说的第三方文化,可以充当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同时可以跟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更好的参与到整个生物多样性主流过程,作为社会解决方案的孵化器。NGO也可以协助并探索科学与技术方案在社会问题上有哪些实施路径。

在保护实践上,NGO缺乏一些创新示范案例,包括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复制一些国外或者已经被证明了成功的保护措施。对那些没有受到保护的、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利用NGO本身的角色与功能,积极地鼓励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我们一起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此外,NGO在能力建设、资金支持、参与决策方面还是缺乏的。但在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也看到对应的政策鼓励或企业支持,都能帮助到我们在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过程中更好的参与,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机遇与帮助。



互联网技术与公益



















互联网技术公益能做什么?过去2年,技术公益领域一直陪伴着iDOLPHIN的成长,从一开始腾讯云的人工智能,到数字应用平台的建立。这一部分,我想聊一聊互联网的技术公益,能给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或本土的NGO带来什么。


首先,我们讲一讲物种的数字管理与数字政府。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相信在座很多互联网技术社区的人都跟我一样很激动,也为白海豚激动一下。中华白海豚在中国有9个不同的种群,过去2年我们只是针对其中3个小种群和2个大种群做了数据可视化。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公益机构把这些物种的数据与保护结合在一起,实现中华白海豚这个单一物种不同种群的数字管理,那是多了不起的一个探索!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保护行动的连续性,让更多的人看到公共数据,从而提高这些数据的开放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所以,物种的数字管理及数字政府也会给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公益带来一些新的探索机会。



在iDOLPHIN迭代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一个词——“精准公益”。1.0版本我们主要是针对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数字应用建设的问题,怎么把这些数据从桌面端移植到手机移动端。2.0版本我们更希望通过这些个体数字档案的建立,联合不同保护主体,比如研究机构、公益机构实现种群监测,然后结合互联网公益、互联网的技术,让每一个行动者的保护行动可以得到保障,让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技术公益衔接到所有的公益保护者。从而实现更为透明、精准的公益产品,实现从个体到不同的种群,到海洋保护地的公益治理模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为社会解决方案的探索者,与不同保护主体(之间)的协作者,iDOLPHIN在过去的2年做了不同的尝试。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评估保护行动是否有效率、物种所在的渔业社区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物种数量等动物福利是否得到改善这3个维度来看待我们所做的工作。


通过物种数据、互联网技术以及保护伙伴关系,进行众包保护,也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其中,技术公益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数字应用升级、互联网公益产品的设计、保护拓展活动,都将有助于提高物种的保护效率、社区利益以及物种增量。



在数字应用方面,我们希望技术公益可以给对应的NGO和相关项目进行能力建设。另外,互联网公益产品的设计方面,可以把数字应用与互联网公益对接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基于不同个体、不同的种群、以及背后海洋保护地精准的公益产品设计。在保护拓展方面,希望互联网的技术公益可以帮我们在自然教育、文创周边、IT或其他技术志愿者上给到我们一些更直接的支持,可以开展针对本土NGO以及对应的生物多样性项目的能力建设,以及资金上的支持。


在过去2年期间,非常感谢腾讯技术公益,以及所有的捐赠者与基金会,还有所有热心人士给予我们的帮助。我们的项目只有2个人负责,但我们没有辜负过所有人对我们的信任,尤其曾经参与过我们项目的人与机构,再次感谢你们!也感谢线上线下的各位,感谢在座各位的聆听。谢谢!




编外话

我们无法知晓那些面临灭绝危机的动物,它们内心感受如何,因为伤痛是在它们身上,而不是在我们身上。事实上,物种、种群灭绝其实一直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一直用这张照片提醒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海洋所面临的危机,大多都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在如今的互联网社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晓之以“理”(而非“礼”);通过参与其中,“看见山与海、看见它们 、看见自己”,进一步动之以情。就像珍妮·古道尔说的:“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有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爱海豚团队的介绍 


郑锐强

iDOLPHIN项目负责人、发起人

主要从事中华白海豚以及其他小型鲸豚类保护研究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教育,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白海豚行为生态学、小种群灭绝分析以及非明星鲸豚保护,目前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众包保育的方式,探索互联网公益的可持续保护模式。▍徐诗瑶iDOLPHIN项目助理

具有新闻传播、动物福利科学相关专业背景,曾参与打击非法动植物贸易工作和反对鲸豚表演的相关公益活动。





—END—


点击了解更多

潭门 会文 荣山寮

赶海 延绳钓 幽灵渔具

罗非鱼 白海豚 大黄鱼 石斑鱼 生蚝

气候变化 可持续渔业 让渔回家


转载声明

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感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腾讯公益基金会、

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对智渔提供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